花鼓灯这一民间艺术,数百年来,一直盛行在怀远城乡,广泛流传,相沿戍习,不仅具有悠久的历史渊源,深厚的传统优势,而且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和大批艺术人才。

每逢喜庆节日,群众自娱自乐,敲锣打鼓,歌舞成风,成为具有独特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的文化艺术。特别是近年来,怀远县花鼓灯屡次在国家级赛事中获奖,并走出国门,享誉世界,1997年元月,怀远县被安徽省文化厅命名为“安徽省花鼓灯艺术之乡”。二000年五月国家文化部正式命名怀远县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花鼓灯)。

一、花鼓灯在怀远历史悠久
据史料记载,花鼓灯从宋代就流传于怀远一带,成为淮河两岸群众喜闻乐见的民间歌舞。数百年来,以怀远为中心逐渐向周边地区辐射。 目前,花鼓灯已覆盖了皖北地区,并向皖南、苏北、豫东、鲁南等地发展,因地域不同,形成各种不同的风格和流派。怀远县的花鼓灯以它独有的艺术特色, 曾被周恩来总理冠以“东方芭蕾”的美誉,是集歌、舞、戏、锣鼓于一体的具有丰富文化内涵的综合性民间艺术。舞蹈是花鼓灯的精华部分,它包括单人舞,双人舞,三人舞、群舞等,是汉民族民间舞蹈中语汇最多的一个舞种。花鼓灯音乐分歌唱和锣鼓两个部分,歌唱以灯歌、民间小调为主,有数十个曲调,八百多首歌词,并有即兴编唱的特点,分独唱、对唱、齐唱等,锣鼓既能为舞蹈、歌唱伴奏,又能单独演奏,锣鼓曲牌有数十个花鼓灯后场小戏,内容丰富,剧目繁多。大型花鼓灯歌舞剧《摸花轿》曾于1980年拍成电影。1998年10月,怀远文化局创作股股长葛士静编著的《怀远花鼓灯》一书,由北京新华出版杜出版,该书包括花鼓灯的起源,历史沿革,地区分布、灯歌整理等诸多方面内容,资料丰富翔实。

二、花鼓灯产生于民间,是怀远人民自娱自乐的一种乡土地方艺术形式
雅俗共赏,老少皆宜,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并具有广泛的参与性,对观众有极强的吸引力。目前,怀远县29个乡(镇)中,每个乡(镇)至少都有一个花鼓灯班子,有的乡(镇)2-3个班子,每个自然村有一个锣鼓班子,素有“千班锣鼓,百班灯”之称。怀远拥有一批较有名望的花鼓灯老艺人,如:冯国佩(艺名小金莲)、郑九如(艺名小白鞋)、常春利(艺名老蛤蟆)、杨在先(艺名小红鞋)、石经礼(艺名石猴子)、钼洪云、赵怀珠、叶春界、孙为章等;拥有一批优秀花鼓灯骨干力量,如:宋延华、沈龄、陆克仑、汤兆麟、葛士静、常丽华、常谦德、刘延昭等;拥有全国舞协会员15人,省音协会员3人,省花鼓灯艺术研究会理事2人。1990年,在安徽省首届花鼓灯灯会上,评出了“安徽十大花鼓灯老艺人”,其中怀远五人。2000年10月怀远县人民政府也正式命名了花鼓灯十大艺人,对老艺人颁发了荣誉证书,一次性补发生活津贴。几十年来,这些老人为怀远花鼓灯的繁荣和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培养出大批第三代、第四代花鼓灯新苗,并为深圳民俗文化村、广州东方乐园、淮北矿区、 兰州军区、南京军区、空军、海军等许多地方和部队文艺团体输送出近200名优秀花鼓灯人才,为解决花鼓灯艺术后继有人,提高人才素质,2000年8月县文体局与教委联手创办了花鼓灯艺术学校常坟艺术班,这样就纳入了教育招生计划,使人才培养常流水不断线。兰桥、万福等乡镇还把花鼓灯列为本乡镇小学音乐课的教学内容。

三、历届县委、县政府始终把花鼓灯艺术视为宝贵的财富和文化资源,为花鼓灯艺术的繁荣和发展提供了良好环境和条件
1958年,怀远县政府决定专门成立了以表演花鼓灯为主的文工团,1979年,县里举办了花鼓灯老艺人研讨班,为期2个月,有数十位花鼓灯艺人参加,对传统花鼓灯进行全面挖掘整理。1982年、1983年连续两年举办规模空前的全县花鼓灯会演,掀起群众性的花鼓灯热潮。 1984年,从全县选拔了一批优秀花鼓灯艺术人才举办培训班。1985年,县政府向全县11位花鼓灯老艺人颁发荣誉证书,并明文规定,凡带出一个花鼓灯班子,给予—定物资奖励。1987年8月,县里成立了“怀远县农民花鼓灯艺术团”。1989年,农民花鼓灯艺术团与圣泉啤酒厂联姻,成立了“安徽圣泉花鼓灯艺术团”,从1991年起,县政府将每年农历三月二十八日的涂山禹王庙会定为花鼓灯艺术节,至今已举办了十二届。每届艺术节实施方案都由县委、县政府批转。2000年9月县委、县政府作出了《关于繁荣和发展花鼓灯艺本事业决定》共4章16条,就发展花鼓灯艺术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总体目标、主要任务和保障措施作出具体规定,为怀远花鼓灯艺术三度辉煌提供了坚实的保障。同时,县委、县政府成立了高规格的怀远县繁荣和发展花鼓灯艺术领导小组。同时,为给全县花鼓灯繁荣发展注入活力,提供经费保证,县里于2000年9月,建立了繁荣和发展花鼓灯艺术基金会。2001年10月,经县民政部门同意成立怀远县花鼓灯艺术协会,制定协会章程,每年开展一次活动,此外,为加快人才培养,怀远县已形成常坟、包集、万福、华润艺术团四个花鼓灯人才培训基地,当地党委、政府都投入了一定人力,物力和财力.

四、怀选花鼓灯在国内外颇具影响
50年代,怀远县花鼓灯老艺人冯国佩,常春利、钼洪云、石经礼、常合龙等在怀仁堂演出,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赞赏,周恩来总理观看后夸赞:“安徽花鼓灯是汉民族民间舞蹈的代表,是东方芭蕾。”同时,参加了全国首届音乐舞蹈会演,桤故灯受到艺术界专家们的赞扬和重视。1957年,北京天马舞蹈院在蚌埠成立了花鼓灯研究室,我国著名舞蹈家吴晓帮在怀远对花鼓灯进行了长达一年的采风研究。嗣后,资华筠、许淑英、姚亚男、葛文慧等一批舞蹈家也都先后来怀远考察花鼓灯艺术。1986年9月,在安徽省民间音乐舞蹈比赛中,《兰花舞》获得丰收奖,《花鼓灯锣鼓》获表演大奖、创作一等奖。同年12月进京参加全国民间音乐舞蹈比赛,花鼓灯吹打乐《花鼓灯锣鼓》获器乐决赛大奖。1988年9月,赴云南昆明参加全国民间舞蹈调演,花鼓灯舞蹈《欢腾的鼓乡》获优秀演出奖。同年10月,参加安徽省青年文化节获特殊演出奖。1989年,怀远县农民花鼓灯艺术团赴京参加第二届中国艺术节,并在天安门广场金水桥旁参加了建国40周年庆典演出。1990年4月,在安徽省首届花鼓灯会中,花鼓灯舞蹈《榴花红》、《小武伞》、《村姑锣鼓》获优秀编导奖。1991年9月,在沈阳举办的全国优秀秧歌大赛中,花鼓灯舞蹈《欢腾的鼓乡》获六项最高奖。1991年7月,安徽圣泉花鼓灯艺术团应邀赴欧洲参加葡萄牙卡雅民间艺术节及赴摩洛哥访问演出,花鼓灯艺术倾倒异国观众。1992年11月,赴京参加全国民间音乐舞蹈比赛,《欢腾的鼓乡》获大奖,并获全国第二届“群星奖”金奖。1994年,花鼓灯舞蹈《十八岁大姐九岁朗》获全国第四届“群星奖”铜奖,在安徽省第三届花鼓灯灯会中,获创作一等奖。花鼓灯舞蹈《大地土风》在全国企业舞蹈比赛中获得金奖,并获全国第四届“群星奖”银奖。1997年9月,圣泉花鼓灯艺术团的舞蹈《娘》、吹打乐《淮河情韵》获创作、演出一等奖,《淮河情韵》还获得全国第九届“群星奖”银奖。1999年至2002年,怀远县第十届,第十一届、第十二届花鼓灯艺术节展演盛况空前,被中央电视台、安徽省电视台新闻联播播放。2001年11月27日至30日在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安徽寿县举办安徽省第五届花鼓灯灯会比赛中,怀远参赛九个节目荣获三个一等奖、三个二等奖,三个三等奖。2002年华润艺术团花鼓灯舞蹈《灯》,在昆明市举办的全国舞蹈大赛中一举夺得银奖。这是安徽省和蚌埠市近年来在舞蹈大赛中取得的最好成绩,并受到省文化厅和市委、市政府的奖励